江西丰展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候翠媛 潘叶 洪立波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造价纠纷日益增多。这类纠纷的妥善解决,不仅关系到建筑市场的稳定秩序,更直接影响到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本文聚焦于建筑工程造价纠纷解决过程中法律适用所面临的困境,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旨在为提升建筑工程造价纠纷解决的效率与公正性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纠纷;法律适用;困境;对策
一、引言
建筑工程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领域,其项目实施涉及巨额资金的流动与复杂的合同关系。工程造价作为建筑工程的核心要素之一,决定了项目的成本与收益分配。然而,由于建筑工程本身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工艺复杂、涉及多方主体以及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等特点,使得造价纠纷频繁发生。在解决这些纠纷时,法律作为最后的裁决依据,其准确适用显得尤为关键。但在实践中,建筑工程造价纠纷解决过程中的法律适用面临着诸多困境,严重影响了纠纷解决的质量与效率,阻碍了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建筑工程造价纠纷解决中法律适用的困境
2.1 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建筑工程造价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建筑技术、材料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如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等,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造价纠纷问题。然而,现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及时对这些新兴领域的造价确定、变更和支付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导致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
此外,不同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和不协调之处。建筑工程造价纠纷可能涉及《合同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等多个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制定过程中可能由于不同部门的利益考量或立法时间的差异,导致在某些条款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使得法官在法律适用时面临选择困境。
2.2 合同条款不严谨
建筑工程合同是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但在实践中,许多合同条款存在不严谨、不规范的问题。一方面,合同条款表述模糊、语义不清,容易引发歧义。例如,对于工程变更的范围、计价方式、结算时间等重要内容,合同中可能只是简单提及,没有进行详细、准确的约定,当出现工程变更时,双方当事人就会对这些条款的理解产生分歧,进而引发造价纠纷。
另一方面,合同条款存在漏洞和缺失。部分合同未能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不可抗力、市场价格波动、施工条件变化等,对于这些情况下工程造价的调整和处理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当这些情况实际发生时,由于合同缺乏明确约定,双方当事人往往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增加了纠纷解决的难度和成本。
2.3 鉴定制度不健全
在建筑工程造价纠纷解决过程中,工程造价鉴定是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鉴定制度存在诸多不健全之处,影响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进而给法律适用带来困难。
首先,工程造价鉴定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鉴定机构甚至不同鉴定人员可能采用不同的鉴定标准和方法,导致对同一工程造价的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工程量计算规则、计价依据、费用组成等方面,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使得鉴定结果缺乏可比性和权威性。
其次,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资质管理不规范。部分鉴定机构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鉴定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在鉴定过程中可能存在违规操作、滥用职权等问题,导致鉴定结果失真。
此外,鉴定程序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在鉴定过程中,当事人的权利往往得不到充分保障,如对鉴定材料的质证权、申请重新鉴定的权利等。同时,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在鉴定过程中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容易出现暗箱操作、拖延鉴定等问题,影响了鉴定的公正性和效率。
2.4 法律与工程专业知识融合困难
建筑工程造价纠纷既涉及法律问题,又涉及大量的工程专业知识,如工程计量、计价、施工工艺、工程变更等。然而,在实际纠纷解决过程中,法律专业人员和工程专业人员之间往往存在沟通障碍和知识壁垒,导致法律与工程专业知识难以有效融合。
法官作为纠纷的裁决者,大多具备法律专业背景,但对工程专业知识了解有限。在审理建筑工程造价纠纷案件时,法官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和判断工程造价相关的专业问题,如工程量的计算是否准确、计价方法是否合理、工程变更是否符合规定等,这就可能影响到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正确适用。
同样,工程造价专业人员虽然熟悉工程专业知识,但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相对不足。在参与纠纷解决过程中,他们可能无法准确理解法律规定的含义和适用范围,不能从法律角度对工程造价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导致在提供专业意见时存在局限性。
三、建筑工程造价纠纷解决中法律适用困境的应对对策
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建筑工程造价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不完善问题,应加快立法步伐,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能够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说,应加强对新兴建筑领域和造价纠纷新问题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明确工程造价的确定、变更和支付等方面的规则和标准。
细化现有法律法规的条款,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引,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对于工程价款调整、计价方法、工程变更等关键问题,应明确具体的程序和标准,减少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的解释和宣传工作,确保各方当事人能够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法规。
此外,应加强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与统一,避免出现法律冲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的清理和审查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不同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法律体系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3.2 规范合同管理
加强建筑工程合同的签订管理,提高合同条款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签订合同前,双方当事人应充分沟通,对工程的范围、质量、工期、价款、支付方式、工程变更、违约责任等重要内容进行详细、明确的约定,避免使用模糊不清、容易产生歧义的表述。同时,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合同管理经验,推广使用标准化的合同示范文本,提高合同签订的质量和效率。
加强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管理,建立健全合同履行跟踪和监督机制。及时记录和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工程变更、工期延误、价款支付等,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对于合同变更事项,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进行,签订书面变更协议,并对变更后的工程造价进行重新确定和调整。
此外,应加强对建筑工程合同的审查和备案工作,建立合同审查制度,对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对合同备案的管理,确保合同备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纠纷解决提供有效的证据支持。
3.3 健全鉴定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的工程造价鉴定标准和规范,明确工程量计算规则、计价依据、费用组成等方面的标准和方法,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加强对鉴定标准和规范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鉴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
加强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资质管理,严格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准入门槛,建立健全资质审查和定期考核制度。对不符合资质条件或存在违规行为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应依法予以处罚,取消其鉴定资格。
完善鉴定程序,加强对鉴定过程的监督和制约。建立健全鉴定材料的质证制度,确保当事人对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进行充分质证。加强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行为监督,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对鉴定过程中存在的违规操作、拖延鉴定等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同时,赋予当事人充分的救济权利,如申请重新鉴定的权利,确保鉴定结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3.4 促进法律与工程专业知识融合
加强对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其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通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课程、组织法律实务研讨等活动,使工程造价专业人员能够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掌握在纠纷解决过程中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和解决工程造价问题。
建立法律专业人员和工程专业人员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纠纷解决过程中,可以引入专家辅助人制度,邀请工程造价领域的专家作为专家辅助人参与诉讼,为法官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意见,协助法官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同时,鼓励法律专业人员和工程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工程造价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提高纠纷解决的效果。
四、结论
建筑工程造价纠纷解决中的法律适用困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法律法规、合同管理、鉴定制度以及法律与工程专业知识融合等多个方面。要有效解决这些困境,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以及法律和工程专业人员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合同管理、健全鉴定制度以及促进法律与工程专业知识融合等措施,不断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纠纷解决的效率和公正性,维护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吴志勇.试论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的工程造价司法鉴定问题[J].法制与社会,2023(13):176~177.
[2]谢会明.浅析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24(10):48~+50.
[3]严诗文,托娅,沈杰.不同计价方式下建筑工程造价司法鉴定方法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4(6):22~26.